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51.
The Anyui Metamorphic Complex (AMC) of Cretaceous age is composed of metachert, schist, gneiss, migmatite and ultramafic rocks, and forms a dome structure within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the Jurassic accretionary complex of the Samarka terrane. The two adjacent geological units are bounded by a fault, but the gradual changes of grain size and crystallinity index of quartz in chert and metachert of the Samarka terrane and the AMC, together with the gradual lithological change, indicate that at least parts of the AMC are metamorphic equivalents of the Samarka rocks. Radiolarian fossils from siliceous mudstone of the Samarka terrane indicates Tithonian age (uppermost Jurassic), and hence, form a slightly later accretion. This signifies that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the study area is one of the youngest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 of the Samarka terra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marka terrane and AMC, as well as their ages and litholog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Tamba–Mino–Ashio terrane and Ryoke Metamorphic Complex in southwest Japan. In both areas the lower (younger) part of the Jurassic accretionary complexes were intruded and metamorphosed by Late Cretaceous granitic magma. Crustal development of the Pacific‐type orogen has been achieved by the cycle of: (i) accretion of oceanic materials and turbidites derived from the continent; and (ii) granitic intrusion by the next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 events, accompanied by formation of high T/P metamorphic complexes.  相似文献   
252.
黏土矿物研究在示踪物源、源区风化历史乃至洋流变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对南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宏观分布特征已获得了较系统的认识,但在受珠江和海南岛物源共同影响的南海西北部其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学工作还未开展。本文对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平均45%),蒙脱石(平均27%)与高岭石(平均21%)次之,绿泥石含量最少(平均6%)。在区域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伊利石含量则与之相反;高岭石含量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而绿泥石含量呈现离岸高近岸低的特征。总体上,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与现代珠江沉积物组成差异较大,而与珠江口2.5 ka前的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比较接近,并且结合研究区岩心揭露的全新世以来极低的沉积速率(4 cm/ka)以及上部很薄(小于0.6 m)的泥质沉积,推测该区表层沉积物可能并非是现代沉积的结果,更可能主要来自全新世末期古珠江输送的沉积物。除古珠江作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蒙脱石的一个主要来源外,海南岛北部河流也贡献了少量蒙脱石到其邻近的东南海域。运用高岭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化学指数等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珠江是研究区沉积物中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主要物源,其次台湾和海南岛也可能分别提供了少量富含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的沉积物。本工作对于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源-汇过程和相应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53.
董晋琨  杜杨松 《地球学报》2017,38(2):208-222
寿山石是一种以黏土矿物为主要成分的用于工艺美术雕刻、印章篆刻的玉石,因主要产于福建省寿山而得名。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肉眼、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观察以及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热等分析手段,对福建寿山石各矿床的主要矿石的类型及其特征、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显微结构及其晶体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对高山、旗降、峨嵋、月尾四个寿山石矿床矿石的成分分析,将寿山石原生矿石分为迪开石型、高岭石型、叶蜡石型和伊利石型四种主要类型。寿山石的结构主要有显微隐晶、显微隐晶-微晶、显微微晶结构。高山矿石由纯净的有序迪开石组成,峨嵋矿石由纯净的2M型叶蜡石组成,部分月尾矿石由纯净的2M1型伊利石组成,旗降矿石以有序高岭石为主,含有少量迪开石或高岭石-迪开石的过渡矿物,部分旗降矿石以2M型叶蜡石为主,含有少量高岭石。根据矿床地质产状、矿石结构、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分析,寿山石的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属于热液蚀变成因。  相似文献   
254.
颗石藻是海洋中广泛分布的超微型浮游藻,经生物矿化作用形成的碳酸钙质颗石,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粘土矿物与有机质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选取广泛分布于海洋的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与海洋粘土矿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伊利石和蒙脱石共培养。通过对颗石藻生长曲线和Sr/Ca、Mg/Ca元素比值、颗石藻与粘土矿物样品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矿物物相等分析,研究海洋粘土矿物与颗石藻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研究表明伊利石对颗石藻的影响较小,蒙脱石因对营养元素的吸附和颗石藻的絮凝作用对颗石藻的生长和Sr/Ca、Mg/Ca元素比值影响较大。颗石藻代谢分泌的生物分子未能通过层间插层作用进入伊利石层间,颗石藻分泌的生物分子可通过插层作用进入并储存于蒙脱石层间,海洋粘土矿物中的蒙脱石与海洋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值得地球微生物家关注,可能有助于对古海洋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5.
通过对晋东南和豫中地区几个煤矿矸石堆及其周围的土壤和水体、井下矸石取样分析,发现这些矿的煤矸石中全氮的背景值为0.4%~0.8%。在中高煤变质程度地区,含铵伊利石夹矸中全氮高达1.0%~1.6%,铵伊利石的存在对于矸石堆中全氮含量的提高具有贡献。在矸石山周围积水中,具有较高的氮含量,说明雨水比较容易从矸石堆中将氮淋滤出来。煤矸石堆周围土壤中的氮含量并不高,说明煤矸石淋滤物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横向迁移,可能主要表现为垂向渗透,有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潜在的氮污染。   相似文献   
256.
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其均一温度多为101~110 ℃和121~130 ℃,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前主峰碳为nC18或C20,后主峰碳为nC26或nC27。这些特征指示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用;而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同样指示了博湖坳陷北部凹陷油气的两次成藏时期,即中晚侏罗世(142.26~183.15 Ma)和白垩纪(75.07~142.26 Ma)。南部凹陷和本布图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期分别为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同时纵向上在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增加而变大,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257.
Two grabens were developed in the Yi-Shu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LFZ) during its exten-sional activities, and are now confined by four major NNE-trending normal faults and filled with Creta-ceous sediments. These faults were developed due to their reactivities, containing gouge and cutting the graben sediments. Detailed field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faults experienced sinistral transten-sional moment related to regional NE-SW extension during the reactivit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of ...  相似文献   
258.
紫色“山仔濑石”为寿山石的一种,是一种由层状硅酸盐矿物组成的黏土质玉石。其表层风化为黄色,内部为紫色,属于图章石中较为稀少的颜色品种。本文采用常规的宝石显微镜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等对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稀土元素特征及谱学特征进行测试;利用全岩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SPSS分析模型对其颜色成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紫色“山仔濑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伊利石,次要矿物为独居石、磷钡铝石、赤铁矿和重晶石;其稀土元素指示性数据呈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现象,指示其矿物成因与还原的酸性热液蚀变有关;紫色“山仔濑石”的紫色色调深浅与伊利石中Mn含量高低呈现正相关性;紫色“山仔濑石”内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的种类、分布特征和形成温度的不同说明在成矿后期存在多期热液侵入,紫色“山仔濑石”的形成过程与寿山地区的成矿规律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59.
作为流体作用过程中水—岩反应的产物,粘土矿物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水—岩反应的机制和流体活动的特征。本文以江西金山金矿为例,通过对热液蚀变粘土矿物伊利石和绿泥石结晶度、平均结晶大小和晶格应变的测定,讨论了岩石变形对伊利石和绿泥石结晶生长差异的影响。在岩石应变较弱、水/岩比较小的糜棱岩带,伊利石的平均结晶大小与结晶度成负相关,而在岩石应变较强、水/岩比较大的超糜棱岩带,绿泥石的平均结晶大小与结晶度成正相关。由应变较弱的蚀变糜棱岩带到应变较强的蚀变超糜棱岩带,伊利石的结晶度有变小的趋势,而绿泥石的结晶度则基本保持不变。认为在成矿流体作用过程中,粘土矿物的形成和特点不仅受水/岩比的影响,而且在岩石变形过程中,岩石的应变和恢复速率也影响粘土矿物的结晶大小;伊利石和绿泥石平均结晶大小与其结晶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岩石变形的机制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